(资料图片)
近日,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针对18~35岁青年的调查显示,64.2%的人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其中26.7%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在线下社交中有障碍,17.0%的受访青年感觉在线上社交时存在障碍,20.5%的受访青年感觉在线上线下都有社交问题。仅有三成青年认为自己没有社交困难。“社交卡顿”不同于之前大家常说的“社恐”。两者的区别在于“社恐”是天生就对社交有一定恐惧感,说白了就是不喜欢社交。而“社交卡顿”更倾向于在社交过程中,出于主动或被动原因,拒绝和他人交往、避免参加社交活动的一种倾向。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个人选择拒绝社交。这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到出门社交前在化妆、穿搭上耗费的精力,大到在社交场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式与对方交流,都成了格外耗费精力的事,年轻人不愿意为无意义的社交付出太多精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自信,觉得自己形象不够好、表达不够好等原因,在社交时出现了自卑情绪,造成在社交过程中沟通感觉不太“丝滑”,进而压抑自身社交渴望,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和回避。
对于那些想社交但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社交的人来说,需要社会各方和高校教育给予助力,帮助年轻人提升社交能力,让“卡顿”的社交回归本真与顺畅。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那些不愿意主动社交的人的意愿。因为社交在本质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有话题就聊,没话题也不用强忍着尴尬聊,这才是社交应有的状态。
另外,当下各种类似“社牛”“社恐”的标签,也让社交的功利性不断加强,让大家对社交充满焦虑,这样一来更会加剧人们在意“社交卡顿”的心理。因此,抛开为什么而社交的功利因素,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回归自然本质,也不失为解决“社交卡顿”的一个办法。
吴戈
热图推荐
铜器怎么清洗光亮 铜器用什么油保养?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