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荣光电节能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
经济增速稳居全区第一方阵,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银川市引凤筑巢,倾情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一批批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纷纷在银川热土上“安营扎寨”,续写发展传奇。银川市持续当好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全力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绘制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银川样本。
生根开花
(资料图)
引入行业龙头企业
走进盾源聚芯硅部件、石英坩埚及石英砂生产建设项目(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火热的建设景象。“项目工程量已完成60%以上,预计7月建成投产。”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银川市工信局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围绕产业发展概况、要素分析、产业链图、优惠政策、重点企业产品、原料等内容,编制银川工业产业链发展图册,进一步服务项目招引。同时,实施产业链链主、供应链标杆“两链”培育计划,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精准化补链条、集群化聚产业、多元化促协同,加快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供应链“标杆”企业。目前,银川市已聚集了隆基、TCL中环等一批光伏行业龙头企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7家,形成了拉晶、切片、电池产业链,以及坩埚、串焊等较为齐全的配套产业,已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伏材料制造基地。
同时,银川市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推动“工业稳增长2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培育”等支持政策落实落细,用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条款,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对灵武市风帆恒业合作项目等20个工业在谈项目精准送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面落实包抓责任,每月开展项目调度,分县(市)区、园区,分产业全面梳理近两年未投产达产项目,摸清底数,查明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和矛盾,加快优质产能释放。
保驾护航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倾听企业发展诉求,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市工信局聚焦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用工难、创新难、降本增效难等难点、堵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的纾困解难举措。
“今年,我们已拨付稳增长、技术改造奖励资金2200万元,正加紧兑现工业经济稳增长20条政策中产值增长、产值突破、物流补贴、疫情补贴等一系列稳增长资金1741.66万元。”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开展大宗商品贷款贴息、链主企业等第二批奖补政策的申报工作,全力振企业发展信心;设立总规模7亿元的工业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和转贷基金,累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350余万元;我们还持续发挥‘千名干部包千企’及区、市、县问题协调联动解决机制作用,精准分析协调企业问题,中环光伏、汉尧石墨烯、舜昌亚麻等139家企业185个生产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为全市2022年度首次‘小升规’工业企业拨付奖励每家15万元,共有38家企业享受奖补资金达570万元。”
同时,今年以来,市工信局还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持续开展“千名干部包千企”包抓工作,解决企业用地、用水、用工、融资等问题185个;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速行动,高标准谋划、引进项目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150个。“今年,我们对标全年增长目标,坚持‘日监测、周报送、半月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加大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主动靠前把握经济运行的动态变化;建立用电负荷‘日监测、周对照、月分析’工作机制,对日负荷波动5%(10万千瓦)以上的情况,精准跟进、倒查原因、及时预警;联合国网电力公司,对17户有降价空间、诊断需求的工业企业开展上门诊断,切实帮助企业提升用电能效水平,降低用电成本。”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构建“强磁场”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科学有效地管理人才是确保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增强对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我们加快人才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工业创新体系。”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培育伊品生物等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金双禾等42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光伏材料、太阳能化学转化技术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隆基自主研发的单晶炉,单晶硅棒直径和单炉月产能均为行业最高水平,其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4.06%,保持全行业领先地位;小牛自动化研发的太阳能电池片全自动串焊机,打破了全国光伏串焊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同时,为进一步健全工业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发挥工程师创新创意和智力支持作用,营造有利于工程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生态,链接工程师,融合产与才,赋能银川市产业发展。2022年11月,市工信局印发《银川市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工程师创新中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联动’的创建模式,整合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和创新平台,建立中心引存、企业共用的人才共享机制,盘活人才资源,激发工程师创新创意活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到2026年,全市建成10个左右工程师创新中心,新培训和引进工程师2000人次,实现重点产业链至少布局1个科技创新团队,组建1个协同创新中心,重点企业首席工程师评选全覆盖。
“银川市一系列的举措和政策,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服务的能力和决心,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来这里投资置业,没有了后顾之忧。”荣光科技副总经理梁思文说,银川市营商环境一流,各项服务保障“不掺水”,全方位护航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记者 鲍淑玲 王少钦
热图推荐
铜器怎么清洗光亮 铜器用什么油保养?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