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播报:银川:非遗老手艺成乡村振兴新动力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天天播报:银川:非遗老手艺成乡村振兴新动力

来源:银川新闻网 2023-04-01 10:09:06

寻觅银川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而灿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提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其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

非遗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近年来,银川市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当地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全面推动文化、产业、人才共发展,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让传统手艺成为致富手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已成为银川文旅工作新业态和新亮点。

龙头带动产业发展


(资料图片)

一针一线,一勾一挑。村民们不仅靠麻编改变了生活,也让这项非遗技艺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都说扶贫先扶志,在张璟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转变了思想,口袋里也有了钱,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村民海霞说,未来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将它传承下去。

2017年底,自治区级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来到黄河岸边的兴庆区月牙湖乡,开设麻编培训班吸收村民学员,并成立了非遗麻编手工坊,学员以妇女居多,最小的26岁,最大的70多岁。几年来,张璟奔走于银川市区与月牙湖乡之间,为村民们传授技艺并送去原材料,再将大家编好的粗加工产品带回,进行后期加工,设计制作出手包、收纳筐、钥匙扣等生活用品,还结合宁夏地域文化制作出文创产品。

2020年5月,宁夏巴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麻编,设立宁夏麻编非遗工坊,注册商标“巴鸟麻编”,将非遗传承培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建立起与移民村民“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麻编非遗工坊以宁夏地域文化为基础,从文创产品和生活实用品出发,研发新产品,制作出麻编包、手作玩偶、生活实用品等120多个品种,申请知识产权56项,外观专利12项,累计培训1000多人,有效利用非遗传统手艺的丰厚文化底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才培养与壮大,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银川市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创业,一项项独特璀璨的非遗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特别是非遗工坊,已经成为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非遗工坊不仅是增加群众收入的新路子,也是传承保护非遗的好办法。非遗工坊面向国内外市场进行生产,倒逼非遗传承人,必须为非遗产品注入现代元素,让产品既实用,又时尚。

“近期大家还要制作香包、手鞠球等工艺品,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铆足了劲头赶订单,争取让咱们的手工艺品销往更多地方,创造出属于闽宁镇的非遗品牌。”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亚明说。如今的闽宁镇非遗工坊已成为周边妇女学艺就业的“孵化基地”。一些曾经身无所长的村民一边照顾家庭,一边靠学手艺做手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14年至今,从成立原隆村扶贫工坊,到如今建成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刘亚明的努力下,非遗技艺从原隆村“起步”,辐射到木兰村、园艺村、福宁村甚至更远的地方,为当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了贡献。如今,闽宁镇非遗扶贫工坊的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文化的魅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传承、创新。”刘亚明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工坊吸引更多人加入非遗队伍,让大家通过努力学习提高收入。”

坚持创新做好传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非遗传承,要在传人。

李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为了传承和发扬母亲伏兆娥的精湛剪纸技艺,使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熟知,形成产业,走向世界,大学毕业后的她,成立了宁夏艺盟礼益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开始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保护工作。短短几年间,便将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达500万元的公司,还带动许多人依靠剪纸脱贫致富。

在做剪纸文创的同时,李剑没有放弃传承,和母亲一起研发了“儿童益智剪纸盒”,给幼儿园教师培训剪纸技艺。如今,已有30多家幼儿园的5000余名孩子进行了系统的剪纸学习。同时,李剑还以宁夏非遗文化为核心,围绕非遗传统文化,结合宁夏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图文、实物、视频及活态的形式,成立了集展示、研究、传习、表演、体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为了带动宁夏非遗产业发展,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设立了非遗产品展销厅,能够让更多的非遗产品被售卖,形成销售聚集,结合非遗技能培训,实现产销一体的闭环模式,让乡村妇女不离乡、不离土,实现居家就业,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也促进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银川市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吸纳就业400多人,年均举办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沿黄九省区非遗大集、非遗进校园、非遗优品大赛等各类传承展示活动10余项,参与群众20万人次,已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自治区级名录32项,银川市级名录78项,县级名录155项。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人,自治区级传承人59人,银川市级传承人107人。不断增强非遗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非遗已成为带动银川市农民增收、拓展农村就业渠道的增长点。

记者 鲍淑玲

关键词:

热图推荐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nxuanz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选择网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2号  联系QQ: 954 29 18 82 @qq.com  新闻投诉:185 0386 7539

版权所有:新选择网 粤ICP备180257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