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000”的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榜,备受关注。目前当事人在社交账号上发布的这一视频已下架,并发表由于自己表述不够严谨,让网友产生误解,对此表示歉意。
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这位文科硕士所说的
话题却值得我们讨论,高学历就应该有高收入吗?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如今高学历难以得到高收入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长期以来高校扩招导致各专业的人数比例失衡,还是因为大学教育和现实脱节?
观点一
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
拥有高学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获得高收入。在若干年前高学历的确能带来高收入,但本质上是因为那个时期高学历就意味着高本领,带来高收入的并不是高学历,而是高本领。但长期偷换概念对大家产生了影响,不少人持有急功近利的心态,简单地认为只要取得高学历,就会有高收入。
高学历可以说是高收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该更客观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厘清提升学历的意义在哪里,对于个人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高学历的意义更多的在于让人学到知识,见识更广,形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角度,说白了就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也只是拿到高收入的“敲门砖”。
高薪很显然不是一张高学历的毕业证就能换来的,而是需要一步步积累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在这其中甚至还需要一点运气。因此,不能将高学历和高收入一概而论。
吴戈
观点二
破解“学历通胀”应从忽略学历开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完善,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不再罕见,与此同时,不少高学历者却不得不面临失业或者低聘就业的境遇,这种现象被称为“学历的通货膨胀”,简称“学历通胀”。这种现象会让人觉得学历与收入并不成正比,阻碍了不少年轻人求学上进的想法,这对于国家培养一流人才,高等教育向前发展都有影响。而应对“学历通胀”需要正视学历的意义,并且从学历之外来破局。
想要通过继续升学、考证对抗学历的通胀,或许是一个方法,但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这背后的问题是教学体系跟市场经济不匹配,如果大家都把精力放在提升学历的竞争上,而不是打磨、深耕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体系,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身处学历焦虑之中,更应该跳脱出学历带来的桎梏,回归核心能力的学习。深入社会的人应该明白,越是重要的能力,越是在书本之外才能学到,不如将重点放在打造学历之外的能力上。学历只是代表过去,现在很少有人获得永久的信息优选权,都需要主动去迭代完善,到最后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育部门也应该进行反思,把教育事业从产业化的思维中解脱出来,让文凭物有所值,让人才各得其所,干有所成。
周志翔
观点三
大学教育与现实存在脱节
事实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一方面是很多岗位没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岗位僧多粥少。而很多对职业技能要求高的岗位,由于大学教育本身与现实的脱节,导致应届毕业生无法达到招聘的要求。
从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量的文科院校和专业开始出现,虽然从学历教育和社会人文水平的角度上看,这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的实体经济企业而言,其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工程师、产业工人,这些岗位的薪酬水平甚至要高于很多文职岗位。而且哪怕是文案和文秘,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这显然是大学教育无法提供,或者是不屑于提供的。这种需求和供给上不对路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而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学历不代表能力,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不得不重新进入职业培训的机构回炉。这也不得不提到大学本身的功能,在综合性大学和职业大学之间,如果没有功能上的区分和学历地位上的平等,对于追求“敲门砖”的同学来说,最终导致的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割裂。
想要改变这些,必须从职业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功能划分上开始,让更多适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职业大学成为主流,让专注理论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大学与之区分开来,让学术归于学术,职业归于职业,从大学教育的体制设置上充分适应当下发展现实,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皇甫世俊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