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阳(左)
陈玲(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鲲鹏(左)
记者深入一线采访。
梁小雨(左)
肖梦琪(右)
好作品是在基层一线、社会实践的大熔炉里淬炼出来的。春节期间,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近百名记者进社区、访农家、入企业,用笔端记录了来之不易的阖家团圆、民富业兴,用镜头定格了久违的人间烟火、华灯璀璨。在新闻工作者努力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下,一大批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精品佳作通过全媒体报道陆续送进寻常百姓家,弘扬了主旋律,也传播了正能量。
随着国家对疫情防控的优化调整,这个春节被国人寄予了更深切的期待。健康快乐、阖家团圆,这看似平常的愿望在大疫之后变得尤为珍贵。这份阖家团圆背后,有坚守春运一线银川电务段银川信号车间检修工区班长纪强和工友们滴水不漏的检修作业;有夜以继日全身心照顾重症患儿的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有春节留岗值守的国网宁夏电力银川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员工马彩虹和丈夫纳少华;还有节日期间走街串巷严查用火用电安全和维持社会治安的90后社区民警……
继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后,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近百名全媒体记者奔赴春运一线、保供市场、企业车间、温棚园区,通过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各种形式呈现了各行各业的默默坚守与忘我奉献。无论是凌晨一点的陪护病房里,还是寒风凛冽的高空作业现场,无论是春意盎然的温室大棚里,还是社区送暖温情慰问的孤寡老人家中,总能见到全媒体记者深入新闻一线、记录时代强音的身影。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深的感悟在基层,这是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每一位全媒体记者的共识。在《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以来,全媒体记者梁小雨用短视频记录乡村振兴新伟业、温棚园区新气象;新闻老将鲍淑玲坚守在文化过大年的喜庆中用真情实感记录了百姓耍社火、闹元宵的激情与期盼;新闻新兵徐芙蓉用新视角、新形势全景呈现银川火热升腾的夜经济和年味儿十足的消费市场……据统计,自《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以来,百余篇全媒体作品通过一次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在《银川日报》、《银川晚报》以及相关视频号、公众号等平台多元发布,形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传播效果。
在全媒体矩阵的强势宣传中,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采用群众语言、百姓视角,浓墨重彩地反映了银川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展现了普通人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动人姿态,讲述了宜居宜业、幸福加码的银川故事,获得了市委、市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感知时代脉动,传播银川好声音、传递银川正能量,这是每一位全媒体记者共同的职责使命,也是《新春走基层》栏目中不断释放升级的新闻战斗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幸福属于奋斗者。在创业青年养蟹致富的故事中,在供热企业的新年坚守中,在马不停蹄的项目建设中,在机场航班运行的周密高效调度中,奋斗者的脚步从未停歇,追梦的银川人拥抱新春、奔赴梦想。
新的一年,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将一如既往并肩携手,沉下心来,俯下身去,把银川故事书写得更精彩、传播得更广泛、影响得更久远。
科技融入乡村振兴 助力美好生活生根落地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记者先后在灵武市田间地头、银川市交通疏堵“6+N”工程的建设项目工地看到,拖拉机拖动着各类农业器械在田间狂奔,工地上各种施工机械发出隆隆的轰鸣声,空气里都飘散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星光不负赶路人。新年伊始,灵武市海江种植合作社经理王健又在田间地头向村里的年轻人教授最新款的大疆无人植保机操作方法,为即将到来的农业植保作业做准备,好的时候一天靠植保机喷洒农药、施肥,就可以赚上千元。田间地头还出现了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只要手指在电脑上输入命令,拖拉机就能根据路线耕地。采访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现如今,科技化融入农业让种地成为技术活,田间地头的劳动者收入也在逐步增长,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奔赴乡村干事创业。
在银川市交通疏堵“6+N”工程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景象,今年春节,这个重点工程没有停工,打破了过去一到冬天就停工的局面。经过连续的跟踪采访,记者了解到不停工得益于科技加持,往混凝土里加入抗凝剂保持冰点不凝固,为了让混凝土达到施工强度要求,还在浇筑完成后在外搭暖棚,用蒸汽暖风机为混凝土构件保温。现在建筑工地早已不是过去人山人海的场景,年轻人驾驶各类工程机械替代了人工,施工现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科技加持下的乡村振兴,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让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到城市当中,通过勤劳的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
新理念“热”乡村
今年春节,贺兰县最火热的旅游景点当属稻渔空间,一场冰雪盛宴让冬季稻田“冷资源”变身景区“热资源”。人们在这里畅玩,滑雪橇、坐滑梯、拉雪橇……以往在冬季时“赋闲”的稻渔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市民近郊游的首选。在这里,夏天欣赏巨幅稻田画,冬天畅玩冰雪世界,一年四季有活干,村民们不再猫冬。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增强乡村发展动力,使乡村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这离不开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思路的创新。近年来,贺兰县不断在乡村产业中“链”入更多创意、更多想法,比如在稻田作画,在温棚养鱼,比如发展草莓、樱桃等休闲采摘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再比如将废旧农房改造成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该县赋予乡村旅游更多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元素,不断提升美丽乡村游的新卖点。
那乡村振兴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理念?必须要有坚定的绿色理念、宽广的全域理念、现代的经营理念、牢固的人才理念,这些集合为一体的新发展理念真正让田园变公园、公园变景区,让乡村改换了新模样,也为乡村振兴迎来勃然生机。
传统民俗体验让年味儿更浓
春节期间,做糖画、投壶、葫芦烙画、耍社火等各类传统民俗走进金凤区各个社区,成了人民群众文化过大年的一道文化“大餐”。这对于以打造文化惠民活跃区为目标的金凤区而言,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
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这个春节被国人寄予了更多期待。传统民俗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属性和文化符号,在万家团圆之际更能勾起乡愁、追亲思友。所以,文化本身的凝聚民心、团结众力作用,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春节期间,金凤区多个社区邀请非遗传承人,在社区为居民们教授葫芦烙画、糖画、剪纸等技艺,还组织耍社火、投壶等传统民俗活动。这让传统民俗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一道新年文化活动,也让邻里亲情更近、年味儿更浓。
2023年,金凤区把着力打造文化惠民活跃区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充分挖掘乡风民俗、移民文化,扶持“剪纸”等非遗文化厚植根基、永续传承,也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丰登镇、良田镇的移民地区文化,让金凤区在文化内容上具有多元丰富的特色。春节期间各种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进社区,只是一个开始,更加精彩的文化惠民活动还在后面。
“越来越好”的背后是基层工作者的坚守
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共算丰收账、在项目现场感受振兴发展的强劲脉搏、与基层工作者走街串巷体验他们的辛苦,自本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以来,记者走进乡村农家,走进项目现场,走进街道社区,捕捉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通过与村民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感受到大家发自肺腑的喜悦之情。身体硬朗的老人通过劳动挣些零钱给小孙子买零食,妇女勤恳踏实在工厂里打工为家里置办了新家具,还有村民买了房换了车,看着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记者打心眼里为他们高兴,用笔记录下了这些幸福时刻。
“坚守”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个感受。
大年三十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兴庆区各街道的工作人员仍忙着上街巷、进小区、查安全、问民情、做宣传,那天,记者和他们一起体验了一把基层工作。在气温零摄氏度下的室外,即使带了帽子手套也冷得来回踱步,而工作人员却一直张贴宣传彩页,摆放没放整齐的电动车、检查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尤其是在老旧小区,来来回回确认安全情况,给居民叮嘱好几遍才放心,他们的双手暴露在寒冷的空气里,又红又紫,回到办公室半小时后才缓过来,他们却说:“已经习惯了。”更有环卫工人在别人包饺子、看春晚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清扫大街小巷,听到大家说现在的环境卫生越来越洁净,才能感受到每个“越来越好”的背后,都有无数人在辛苦坚守。
“变化”是采访过程中的另一个感受,回看个人以及同事们今年“新春走基层”的稿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坚持了“短实新”的文风,运用的群众语言、百姓视角更多,细节更加丰满,情感更加真切。
新年一起向着新希望奔跑
在新春走基层的采访中,每一位受访者都提到了新年的打算,言语间充满干劲,仿佛要在新的一年里找补回过往的缺失。
自治区人大代表郭红梅,从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青年发展友好型和儿童友好型社区(城市),启动完整社区、未来社区试点。郭红梅立足她所在的西夏区朔方路街道玫瑰园社区在物业管理和服务居民方面的优势,鼓励同事们一起加把劲,争取完整社区、未来社区试点,让居民收获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这个春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工作人员常海娥和镇北堡镇昊苑村创业村民黎娟,如期回到了家乡,与家人团聚。新的一年里,常海娥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也许这个“希望”不单单属于常海娥,还属于很多个我们不认识的“你我他”。黎娟的新年计划清晰而明确,笃定乡村振兴会带来新机遇,她打算借着东风,继续扩大自己的事业版图,同时成立农村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新的一年你有什么愿望呢?无论是什么,实现的道路仅有一条,就在你我的脚下,让我们一起向着新希望奔跑吧。
挑战“卡脖子”难题 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工人争分夺秒抓紧调试设备,助力中钢新型材料年产2万吨特种石墨材料早日投产;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起了滑雪场,把“冷资源”变身“热产业”;闽宁镇“麦苗”“水旺”乘着包机去福建,立志打拼新生活;温室大棚里,红艳艳的草莓引来了城里人,特色采摘带来“新年味”……今年春节,永宁县大地上,处处涌动着欣欣向荣的热潮,忙碌劲里升起了新希望。
中钢新型材料(宁夏)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特种石墨材料项目是记者新春走基层的第一站。春节前夕,在大家都忙着筹备年货过年的时候,该公司副总经理李贺和技术工人们,却在专注地关注着这个“钢铁巨人”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有丝毫的放松。对他们而言,项目早一天建成,就能早一天投产、早一天见效,早一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项目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这座工厂的建成,将解决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堆芯构件材料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也解决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发展中所需高端石墨的进口替代,实现特种石墨“国产化”。
春的喜悦,化为了发展的动力,新的希望,值得每一个奋斗者鼓足干劲。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为破解“卡脖子”难题,只争朝夕的执着;见到“闽二代”们的大胆尝试,敢于追梦;也见识了乡村振兴路上,一座座小村庄的奋力突围。新的一年,大家都在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出发!
记者 李鲲鹏梁小雨李阳阳肖梦琪陈玲 孙楠
图片均由记者本人提供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