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镜头前,一名学生模样的主播在室友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脸错愕、眼神无助。这是某平台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逾682万人次。类似的短视频还有很多,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趋势,甚至借之引流。
对此,《北京青年报》刊文称“把校园暴力玩成视频梗是一种病态娱乐”。但要说它是“玩过头了”,这句话真是让人如鲠在喉,不敢苟同。不是什么都能拿来玩的。“玩”之一字的娱乐化,非但消解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的严肃性,甚而在学生权益保护、校园秩序维护和校园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引发了难以想象的负面效应。
“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噩梦成了别人的玩梗,被笑嘻嘻地表演出来。”这是一位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原话,被转述在媒体报道中。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受害者害怕报复,不敢也不愿向老师倾诉,加之少数事件处置不当,存在和稀泥现象,导致他们走向网络,在那里求助,寻找压力的释放口。但是,大量虚假求助和娱乐化信息,又让他们望而却步。
很多人关注到了网络治理问题。此处,信息茧房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需要严格限制算法推荐的使用来避坑,而更重要的,是教会青少年如何识别这些坑洞。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姚金菊曾就抵制校园暴力的引导形式和内容表达不满,说目前不少学校在引导方面存在问题,更多的是阐述“不要欺负同学”。此话不假,加之大量教育课程放在网络平台上,由家长“代劳”学习,能起到多少真实的教育和治理效果确实不好说,仅从拿此玩梗引流可见,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法治底线,并不为孩子们所惧。
该反思、该真正作为了。哪怕无力改变施暴者,也总能教会其他孩子日常如何与同学交流沟通,面对校园暴力该怎样去合理抵制,多角度观察思考;也教会老师和家长们如何关注孩子,以及关注什么。
刘薇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