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永宁县杨和镇东全村,以村集体形式流转了村上600亩土地,建设了60栋设施温棚,打造了东全村果蔬基地。其中,8栋“超级大棚”更是吸引了多个本村种植能手“回巢”,为村集体经济引来了致富“金凤凰”。
顺着基地往里走,东全村党支部书记马吉荣带记者来到了8栋“超级大棚”的所在地。“这温棚就是咱们村上的第三代暖棚了,这种棚空间大、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升温特别快。”记者看到,和普通的温棚不同的是,这样的“超级温棚”从外观上看更像是“超级大面包”,显得硕大而厚实。问起为何要打造这样的“超级温棚”时,马吉荣不禁感慨道,“这都是为了要引回村上的‘金凤凰’。”
马吉荣告诉记者,东全村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是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见种植效益低,逐渐外出务工寻找出路,仅有些留守老人在种地。眼看着大片沃土闲置,而种植人才急剧流失,2019年村党支部决定调整村上的产业模式,开始发展设施温棚种植。没曾想这次“方向盘”一转,却走对了致富的路子。
“这几年,村上的设施温棚产业发展的越来越红火,果蔬农产品都卖到了上海市场。”马吉荣说道,得益于产业发展的兴旺,村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升,村集体收入也从过去的几万元增长到了40多万元。如今,鼓足了“腰包”的东全村,又在2021年打造了果蔬基地,以村集体形式建设温棚,再承包给村里人,吸引流失的本村种植能手回乡,通过致富带头人引领,转变村民们的传统种植习惯,蹚出更多的致富新路子。
“再有几天,第一茬吊瓜就能采收了!”在一栋“超级大棚”里,老党员沈永清来来回回仔细地查看着小吊瓜的长势。对他而言,这一根根藤蔓上挂着的小皮球般大小的小吊瓜,都是致富的“金疙瘩”,容不得丝毫怠慢。今年44岁的沈永清是东全村人,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他原本在外打工创业,后来听闻村上新建了“第三代暖棚”,便第一个报名参加,承包了其中4栋温棚。
“这也是我第一次种这样的温棚。”沈永清说,为了掌握其中的种植技术要领,每天他都要来看看,特别是冬天里对温棚保温能力没有十足把握,黑夜里打着灯都要看一圈才放心。“包括这次种吊瓜也是我第一次尝试。”沈永清说道,之所以选择种吊瓜,是因为可以反季节种植,从种植到采收只需要75天,一年可以种三茬,市场价格也很稳定。一边说着,沈永清一边打开了智能控制箱,操作着温棚顶上的保温暖卷起,调节着棚内温度。“别看这些瓜个头不大。按现在每斤3块6的收购价,这一个小吊瓜的身价就有20块钱,按一栋棚9000斤的产量来算,一年就可以收入3万元。”沈永清说,听闻他在试种吊瓜,周边的村民们每天都来学习考察。而种植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摸索和调整,“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试验,给村上的乡亲们探个路。”沈永清说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东全村还计划种植羊角蜜、甜瓜、樱桃、草莓、无花果等果蔬,让本村的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好”。
记者 孙楠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