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4家企业的277名一线技能型人才享受到了生活补贴。资料图片
人才总量达42万人,相比2015年,增幅达76%;蝉联“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5000余名,人才团队200多个,实施人才合作项目300多项;拥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402个……这一连串成绩是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的见证。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政策优化、项目实施、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齐头并进,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勇闯改革“无人区”
近年来,银川充分发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用,勇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人区”,从顶层设计入手,坚决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制度藩篱和政策壁垒。
2019年成立全国首个省会(首府)城市市委人才工作局,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制度,成立银川人才协会等多个人才服务组织,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人才工作体系,让人才工作推进更有力、更顺畅、更高效。
“十三五”期间,银川出台了有史以来最为密集的人才政策,不仅出台了《银川市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川市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十一条措施》2个人才发展纲领性政策,还制定了《银川市高精尖缺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银川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实施办法》等19个办法,并配套相关实施细则,将银川的求贤若渴展现得淋漓尽致。对重大人才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对全职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22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对来银创业就业的应届大学生提供最高12万元的购房补贴或9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等优厚的政策,更是成为银川吸引人才的强力“磁石”。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人才政策品牌效应,加强市级财政保障,设立2000万元‘银川英才’发展基金,完善资金使用机制,拓展资金使用范围,为全方位开展人才工作提供支撑。”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长张静介绍。
奏响人才优先发展最强音
银川地处西北内陆,如何构筑起人才引育新优势?答案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走好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实用人才引育三步棋,加速释放人才红利。
近年来,市委人才工作局积极组建银川市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通过开展“院士专家宁夏行”“塞上骄子银川行”“创意创新在银川”等活动,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5000余名、清华大学清洁水养殖等人才团队200余个,组织实施各类人才合作项目300余项,进行了大塘养殖尾水治理、微生物絮团养殖等新技术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夏明许是我市高质量发展专家智库专家之一。2017年他与银川结缘,成为银川新材料产业的领路人。在过去的3年里,他带领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为50多家企业提供了4000余份测试分析服务,协助隆基、宁夏机械研究院、中色东方等宁夏企业解决多个产业技术难题。同时,推动了5个纵向项目的实施,带动自治区7000多万元的科研投入。提起未来,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双碳产业,将布局回收铜产业、光伏产业,从材料、工艺等方面实现降碳,从而解决本地环保及再生材料等问题。
青年人才是银川市发展的生力军,市委深入实施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等“五大”人才工程,为新毕业就业大学生提供共有产权房、购房补贴、生活补贴、人才公寓及公共租赁房,同时编制《银川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每年引进各类高校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等青年人才2万余名。
“银川爱才、重才、用才的氛围挺浓厚的。”是什么让返乡创业者马风勇发出如此感叹?几年前,在上海、北京闯了几年的马风勇,为了找寻“家”的归属感,返乡创立了当时填补宁夏行业空白的宁夏芯联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以及工艺分析等。作为优秀人才,2020年他获得了首届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评选补助20万元。在马风勇看来,这20万元不仅仅是疫情期间的“雪中送炭”,更重要的是给他和他的团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作为科技型企业创业者,马凤勇也在网罗人才,期间也得到不少来自市委人才工作局的助力,比如为其与高校牵线搭桥、不定期了解其用工需求、详细解读优惠政策等。经过几年的发展,宁夏芯联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已从20多人的公司成长为能提供150多个岗位的公司,年产值从200多万元提升到了20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以“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广阔胸怀面向全国招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多措并举引育了一批实用人才。具体说来,就是组织重点企业开展“赴外引才”“校园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成立银川工匠学院,打造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对新入职的一线技能人才给予每月400元的生活补贴等。据了解,每年我市为中环、隆基硅、蒙牛等重点企业引育一线技能人才1万多名。
让人才拥有逐梦舞台
全区80%的高校、高职在银川,过半数的平台载体在银川,近年来,市委把搭建人才事业平台作为第一位任务,不断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校地企深度合作。
近年来,我市搭建的创业创新平台不胜枚举,比如集产、学、研、资、育于一体的银川经开区育成中心,已成为企业创新孵化基地,吸引45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入驻,支持引导企业取得3296项自主知识产权。比如,依托科技支宁合作机制,在上海、苏州等地建立“离岸孵化器”“飞地科研成果育成平台”10家,截至目前,入孵项目160多个,成电创智道路CT+大数据平台等30余个科技项目落户银川,开辟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通道。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组建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建“四院一中心”,已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重大科技项目13项,争取资金1.1亿元。此外,还聚焦银川市“三新”产业,组建了中国(银川)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为全市新材料产业企业提供指导服务。
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变化,企业的感觉最为敏锐。“2014年,我们在银川经开区建厂时,厂子周围的新材料企业还屈指可数。这些年,伴随着银川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园区内新材料企业越来越多形成产业聚集,而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刘念介绍,2014年,该企业初到银川时主要生产长晶,如今其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了晶体加工、衬底加工。去年,银川举办新材料高新技术学术交流会,吸引众多新材料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会,该公司也派出员工参与,了解行业最新动向,提升员工的眼界。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充分发挥银川市高校资源优势,在西夏区成立教育发展联盟,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宁夏鑫晶盛、隆基乐叶等企业与宁夏大学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
高质量人才服务近悦远来
近悦远来,需要城市软实力的加持。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人才工作服务,不断为人才营造更为舒心的发展环境。
在银川市民大厅,人才可感受到“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带来的办理。我市在市民大厅设立项目投资、企业注册、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政企通平台”,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3年来累计为150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就学,组织开展专家体检452人次,做到了“应享尽享、应办尽办”。
在银川,安心、安身、安居是人才的深切感受,而这背后是“全方位”实施的人才安居工程。我市投资5.5亿元打造“揽秀苑”高端人才社区,投入2.3亿元购置装修130套人才公寓、327套共有产权房,兑现购房补贴、生活补贴等7000多万元。各县(市)区、园区筹集人才公寓及共有产权房2600多套。“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很暖心,为我们大大减轻了住房压力,今后我会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这份关爱。”去年12月,我市第二批100套共有产权房分配到位,王楠作为其中的幸运儿,感慨地说道。
此外,我市还在全社会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用才”浓厚氛围,先后组织90余名专家学者赴江西井冈山等地开展休假疗养及国情研修活动,评选“凤城名医”“凤城名师”等9个序列人才341名。
记者 李阳阳 侯涛
热图推荐
大货车为避让变道车辆撞向桥墩 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 西洋店镇积极探索秸秆利用
倡导夜间加油 助力北京能源与自然和谐共生
贝佐斯将于第三季度辞去亚马逊首席执行官 担任董事
最近更新